查看原文
其他

孔乙己的底裤,并不是今天才掉的

维罗阳光 2023-11-30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游独立评论 Author 我是北游

原创稿件经授权转载自 l 公众号“北游独立评论”
ID l beiyou-talk
文 l 我是北游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点击阅读:那美好的仗他已经打过了
无论地上的骨灰葬在何处

“学历不但是敲门砖,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,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”。

近日,一句“失意书生”的独白登上热搜,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,纷纷开始“孔乙己文学”的创作。

他们说,少年不懂孔乙己,读懂已是书中人。自嘲自己辛苦念了大学,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。

这是新问题吗?不,这是老的不能再老的问题,老读者一定记得,两年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《“知识屌丝”孔乙己的底裤》,早已预判了当今大学生的困境。

我在那篇文章中说:“当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,却不能从事给自己带来高薪的工作和带来丰厚物质回报的时侯,读书以及接受教育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质疑。”

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大家,孔乙己的底裤,不是今天才掉的,中国式文人的困境,从来就没有消失过。


“知识屌丝”孔乙己的底裤


01


鲁迅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,堪称天才。

虽然我一直不太喜欢鲁迅,总觉得这种天才般的洞察力,却没有帮助他贴近正确的路径,这谈不上伟大,属于暴殄天物、浪费天赋。

当然,这并不能否认鲁迅的天才。

在鲁迅的小说中有着很多在我看来,让人惊叹的表现,比如《孔乙己》里的这段对话。

 

......旁人便又问道:“孔乙己,你当真认识字么?”


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,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。


他们便接着说到,“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?”


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,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,嘴里说着话;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,一些不懂了。


在这时候,众人也都哄笑起来;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。


孔乙己被一群没有文化和知识的下等人质疑,这本身并不让“知识屌丝”孔乙己难受,反而让他心中生出“不屑置辩”的高贵感来,不过夏虫不可以语冰而已,真正让孔乙己方寸大乱的是“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”的嘲讽。


科举仕途上的失败,才是中国旧式读书人和知识分子们,所不能接受的真正失败。


君子可以固穷,可以自我修行,但绝不能接受不被尊重。而科举考试的成功,对于古代中国读书人来说,就是获得社会尊重的唯一途径。除此之外,读书这件事本身,没有任何其他获得尊重和承认的可能。

让我再说的透彻一些:

中国人从来就没有真正尊重过知识,中国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,其实只是尊重知识背后的功名利禄。

除却当官从政的可能性和途径,知识本身一钱不值。

所以,当“知识屌丝”孔乙己的最后一块遮羞布,被他瞧不起的下层人,毫无怜悯的揭开,孔乙己就彻底崩溃了。他赖以生存的唯一尊严也荡然无存,这也注定了孔乙己最后悲惨的命运。


02


中国文化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,让孔乙己无路可退,这似乎是旧式中国知识分子困境的真实写照。

放到今天,依然有效。

中国式教育的目的,一直没有偏离实用的轨道,接受教育的目的跟知识本身无关,跟知识背后的工作机会和职业选择密切相关。

所以,中国社会时不时会冒出所谓“知识无用论”。

当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,却不能从事给自己带来高薪的工作和带来丰厚物质回报的时侯,读书以及接受教育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质疑。

而大多数为之辩解的切入点,也仅仅是说,这个回报会延迟、会在不经意间出现,而不是知识本身是可以超越功利实用之目的。

这种情况,在古希腊人看来是错位的。

因为古希腊人认为,真正的知识和学问就是应该不挣钱的,是超越世俗目的,是没有实用价值的。

如果你问一个古希腊人做学问有什么用,那相当于是在侮辱他们,是在怀疑他学问的真正价值和意义。对于古希腊人来说,纯正的学问是没有使用价值的,这是西方古典时代学术的一个典型特点。

设想一下,如果孔乙己生活在古希腊,他当然没可能因学问脱颖而出,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,他不会有类似的烦恼。

只有在一个把在权力和金钱看得无比重要的社会中,知识被充分物化的社会中,读书被充分功利化的社会中,才会让孔乙己觉得无路可退。


03


这里要注意的是,孔乙己们的悲剧并非源自社会体制性的强迫,更多是这个社会的文化,施加于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魔咒。

而这个魔咒,已携带于孔乙己们的基因中,无法挣脱。

也就是说,不是社会在矮化知识分子,鲁迅要揭示的真相是,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在自我矮化。

他们自身的悲剧恰恰是源于他们自身对于知识的矮化,是因为孔乙己们天生就认为,知识只有在能够带来权力、地位和财富的时候,才是值得尊重的和有价值的。

当“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”的事实摆在面前,知识优越感才会被剥夺的一点不剩。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好处的知识,不但短衣帮看不上,连孔乙己们自己都看不上。

孔乙己的悲剧,是实用主义社会的悲剧。当一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单一而狭窄时,这个社会中的人就会时刻感觉焦虑和无路可退的悲凉。

这就好比一根独木桥,人人都往桥上挤,结果只有两个,要么过桥,要么落水,桥如此狭窄,落水的就会是大多数。

这样的社会,大多数人是看不到希望的,孔乙己是悲剧,嘲笑他的短衣帮也是悲剧,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屌丝,他们除了相互嘲笑逗闷,对于社会其实都是无足轻重的存在。

而在实用主义的社会中,“知识屌丝”比之“底层屌丝”更加不堪,他们不但失败,懦弱,甚至连养活自己的能力也没有,他们处于歧视链的最底端,维持最后一点尊严的底裤 也被人随时扯下亵玩。

鲁迅是天才,在他那个年代就已经看到了这座桥,并为这个桥的狭窄和残酷而深感悲哀。

他写道:

“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,可是没有他,别人也便这么过。”

我们现在依然可以这么说,即使没有知识,没有知识分子,中国人也便这么过,因为除了当官发财,知识之于中国人,本来就没用。




原创不易,感谢有你!点个「在看」,不怕走散

请三观一致的读友,扫码加维罗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